【如我在诉•干警谈(十二)】做一个有温度的法院人
转眼间,今年是我进入法院工作的第八个年头。当我今天再次走进法院的大门,恍然间,仿佛又回到第一次来法院报到的情景:漫长的楼梯、庄严的国徽、威严的法警、森严的门禁……大厅里,一边是我的新奇与期待,另一边是当事人的焦躁和沮丧。
回望七年的时光,这是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,尤其是基层法庭工作的三年,每天在窗口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,听他们讲着各自的故事和委屈,感受各种境遇和冷暖,便对法院工作多了些自己的理解和认识。
如今,我也成了一名法官,站在当事人的角度,我会对法院和法官有什么期待?
当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,我总会想起一些人的身影,有生养六个子女却无人赡养的耄耋老人,有罹患癌症却得不到保险赔偿的花季少女,还有想要离婚却都不要抚养权的年轻父母……这些听起来好像都不算什么,毕竟我们在法院见得太多。但当他们诉诸无门,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,我们应该衡量的不该是每一个案件的大小,我们该做的,是哪怕群众的声音再小,我们也应该听到。
如果我是当事人,我希望走进法院时,能得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尊重、耐心的倾听以及细心的解答;我希望无论我是什么身份,都平等的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各项诉讼权利,感觉到公平和正义的存在;我希望得到公正裁判,事实认定清楚,适用法律正确,释法说理充分,让我即使输了官司,也输得心服口服;我还希望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和调解书不是空头支票,执行部门能及时兑现我的胜诉权益……
如我在诉,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体民情、听民意、办民事,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殷切期待的法官,既能做到“真诚善意”,也能做到“专业依法”,将自己摆在群众处境中,“说理论证情法交融”,用扎实的专业素养保障当事人的权益,做到真正办实事、暖民心,把脚踏在泥土中办案,真正让司法公正与老百姓心中那杆秤同频共振,因为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而是别人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