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 微博
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法院新闻

一柄法槌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

时间: 2025-07-10 09:56 来源: 审管办

松滋市人民法院刘家场人民法庭现管辖刘家场镇、卸甲坪土家族乡两个乡镇的民商事案件,辖区总人口11万人。其中,刘家场镇是开国上将贺炳炎将军故里,是湖北省“口子镇”、老牌工业重镇,现有工业企业100余家,葛洲坝松滋水泥有限公司等规上企业13家。卸甲坪土家族乡是两省四县市结合部,素有“荆州屋脊”之称。2023年以来,刘家场人民法庭立足山乡特点,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,服务辖区经济建设,法庭受理案件数逐年大幅度下降,年均降幅24.19%。2025年上半年,法庭收案55件,同比下降31.25%,法庭连续三年无缠诉信访案件,先后被评为荆州市“最美法庭”、松滋市平安建设“先进集体”、松滋市“人民满意单位”。


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“主心骨”解民忧

刘家场人民法庭坚持“抓党建、带队建、促审判”工作思路,坚持党建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,让党旗飘扬在田间地头、企业车间,成功构建“小事不出村,矛盾不上交”的基层治理新格局。

一是坚持党的领导。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,开展刘家场法庭庭长挂职乡镇党委委员试点,法庭庭长每季度向镇党委专题汇报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创建工作,提请党委及时解决创建工作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难题。

二是坚持党建共建。与辖区村居党支部联合打造“红土沃金甲”党建品牌,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“如我在诉”大学习大讨论,实现法庭党建与辖区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衔接。

三是坚持党员下沉。常态化开展法庭干警进企业、村居,邀请辖区干部群众共建书香法庭,到法庭开展读书交流,选派干警参加辖区站所举办的“青年干部夜学活动”以及辖区村居的群众恳谈会,成功构建法庭干警与辖区干部群众的良性互动机制。建立一办案团队包联一乡镇制度,在各村居公示法庭干警姓名、电话及微信二维码,办案团队每月定期到包联乡镇开展政策宣讲和入户走访。近三年来,通过入户走访,法庭及时帮助群众解决“急难愁盼”问题8件。


司法聚力织密矛盾化解“联动网”暖民心

刘家场人民法庭紧扣“四个理念”助企纾困、“三种精神”浸润民心、“三维本领”强基固本的工作主线,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土家族“哦嗬啦”调解文化创新融合,在巡回审判的田间地头、助企护企的车间一线、普法宣讲的村居学校,书写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实践答卷。

一是贯彻“四个理念”,司法助力工业重镇复兴。法庭充分发挥司法职能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牢牢坚持司法助企、便企、护企、暖企“四个理念”,其中仅在建设刘家场工业园期间,审结涉企案件73件,其中以调解、撤诉方式结案46件,调撤率63%。

二是践行“三种精神”,司法护航民生福祉安康。法庭坚持传承发展“马锡五审判方式”,将“上门走访+调查研究”贯穿始终,牢牢把握办好民生实事、弘扬和美乡风、讲好法治故事“三种精神”,开展法治宣讲进村居、进学校、进企业活动累计20余次,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000余份,指导村居将“无讼”“调解优先”的理念融入村规民约,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善,80%以上的家事纠纷、邻里纠纷、劳务纠纷等均能第一时间迅速化解。

三是锤炼“三维本领”,司法赋能干警素能跃升。法庭从专业根基、群众工作、调研总结三个维度出发,突出干警能力的精炼性与实战性。坚持以“小案”讲好“大道理”,达到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、治理一方”。法庭干警以真实案件为样本撰写的案例《非婚生子女的正当权利如何维护》入选《百案说民法》婚姻家庭篇、案例《违法分包下的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认定规则》入选《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》。


多元共治打造乡村振兴“直通车”惠民生

在刘家场工业园项目建设指挥部设立“服务项目建设法官工作室”,每周三法官现场办公,听取企业意见建议,提供法律咨询,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、第一时间稳控、第一时间化解。针对刘家场工业园建设初期的拆迁矛盾,联合派出所、司法所、资规所等部门共同参与纠纷调处,完成工业园征地拆迁1395亩、房屋拆迁80栋,化解工业园一期工程65座坟墓迁移矛盾。

推动法治宣讲到工业园、到拆迁村居,重点讲解土地管理、山林地界等法律法规,开展宣讲11场次。全流程进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,一案一企一评估一报表,将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负面影响降至最低。针对涉企诉讼,开辟绿色通道,快调解、快立案、快送达、快保全、快审判、快执行,最大限度缩短办案周期。法庭办理的涉企案件平均审理时间41天,简易程序适用率92%,审限内结案率100%。


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特色及成效

刘家场法庭立足当地特色,创新推行“三位一体”工作法,通过阵地联建、治理联动、文化融合的深度实践,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。

整合多方力量,搭建解纷阵地。邀请全国人大代表、刘家场镇三堰塘村党总支书记吉明东在法庭参加调解,每月5日、25日与8名人大代表轮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。在2个基层服务中心建立“人大代表家站+共享法庭”,接待来访群众200余人,累计解决纠纷95件。结合土家族风土人情,推出“法院+五老”“四结合调解法”等调解模式,就地化解矛盾纠纷,成功调解案件26件,实现群众解纷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
聚合基层基础,打造“无讼乡镇”。与卸甲坪乡党委、政府联动开展“无讼乡镇”创建活动,指导卸甲坪土家族乡9个村居完善调解机构和工作机制,构建“村居+乡镇+司法”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三级融合模式。选任一批群众基础好、社会威望高的“领头雁”式党员、村居干部为特邀调解员,探索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调解难、送达难、找人难的“三难”问题。常态化开展法律培训和调解指导,提升村居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,组织选任特邀调解员18名,累计开展培训29次。目前,“无讼乡镇”创建成果初步显现,卸甲坪土家族乡万人成讼率仅0.01%。

融合地方传统,唱响“哦嗬啦”。深度挖掘“重礼守信”的松滋精神,创新将土家族文化传统融入执法办案和矛盾纠纷化解,在法庭打造“哦嗬啦”调解工作室,坚持“问一声好、让一个座、请一杯茶、交一次心”工作法,工作室累计审理家事纠纷183件,实质性化解率100%,相关经验被省级媒体报道9次,“有纠纷,听‘哦嗬啦’评理”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。